假如地球上只剩下人……

时间:2024-07-02 22:21:04        来源:米乐m6体育官网

  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举行。这次大会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将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

  生态系统包括四个基本组成成分,即无机环境、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和微生物(分解者),每个生态系统同生活的生物之间依靠食物链(或食物网)相互联系。

  植物作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获取能量,开启地球上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

  动物都是异养生物,要靠摄取食物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的东西和能量,是“消费者”。

  微生物中绝大部分是菌类,它们能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并从中取得自身要的物质和能量,被称为“分解者”。

  一切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地球上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贡献着各自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就是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相互之间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这样的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有很多的物种,这就叫物种多样性。

  但即使是同一个物种,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猫就有波斯猫、短毛猫、暹罗猫等品种;柳树有旱柳、垂柳等树种。同一物种内,个体差异是由等位基因、DNA序列、单核苷酸差异等遗传结构引起的,称为遗传多样性。

  不同物种的生物,有时一同生活在特定环境下。比如湖泊里不仅有鱼虾,还有水草;森林里不仅有野兔、刺猬还有鸟、虫。这些在森林里、草原上、湖泊同生活的多种生物就是群落,而它们与周围的无机环境如水、日光等连成一个独特的ECO。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构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此外,人类文化(如游牧生活和移动耕作等)的多样性也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延伸。

  各种各样的物种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纤维和能量,它们还为人类提供了种类齐全的药材、充足的工业原料。多种多样的生物也是旅游和娱乐的重要资源。

  全球GDP的一半以上中度或高度依赖自然及其服务。2010年,约26亿人的生计部分或全部依靠农业,16亿人依靠森林,2.5亿人依靠渔业。

  2019年5月联合国公布的全球评估报告说明,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75%的陆地环境,66%的海洋环境受一定的影响,超过85%的湿地已经丧失,近20%的地球表面面临动植物入侵的风险,全球25%的物种正遭受灭绝的威胁。

  大自然正在发出警告——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加速了冰川融化,北极熊或将灭绝;持续高温和干旱天气引发澳洲大火持续数月,5亿动物葬身火海;东非国家遭受严重蝗灾。

  森林退化和生境碎片化导致人类和野生生物的接触增加,增加了未来爆发大流行病的风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正是一记警钟。

  持续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ECO退化,会降低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和生态服务的能力,包括供给食物、营养、淡水,调节气候、水净化,以及疾病控制等。

  1968年,美国生物学家和保护学家雷蒙德在《一个不一样的国度》 中,第一次提到“生物多样性”。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共同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生物资源保护被列入二十六项原则之中。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为生物多样性行动提供了全球性的法律框架。

  截至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共有196个缔约方。每个缔约方会设置国家节点,负责公约的履行,我国的国家节点设在生态环境部。

  一般来说,缔约方大会(COP)每两年召开一次,有时候也会视需要召开。主要是审查公约的实施情况、确定优先事项和落实工作计划。

  2010年在日本爱知县举办的第十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包括5个战略目标和20个纲要目标,被称为“爱知目标”。

  遗憾的是,10年过去了,20个“爱知目标”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仍在加剧。

  这次在昆明召开的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总结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实施进展和经验,讨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该框架提出了有关2050年“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景的五个长期目标。

  中国于1992年6月11日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是最早签署和批准该公约的国家之一。2021年10月8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发布,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

  比如说践行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倡导“光盘行动”,选择环境友好的服饰,拒绝购买和食用非法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共同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