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虹膜识别技术出海远航

时间:2024-06-30 16:10:21        来源:米乐m6体育官网

  从赴英学习图像处理技术,到入职世界五百强公司从事图像分析工作,再到回国创业专攻虹膜识别技术,这条虹膜识别技术学习、创新、推广之路,是广西桂林籍归国华侨、“80后”王晓鹏的成长之路。“中国强劲的科学技术创新势头带来无限机遇。”“注重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储备是我们从始至终以来的方向。”“希望能伴随‘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技术出海。”谈及这份自己热爱的事业,王晓鹏信心满满。以下是他的自述。

  虹膜,是位于人眼中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这一器官包含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细节特征。我所从事的研发技术应用工作,就是基于这个小小的人体器官。

  虹膜识别技术作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的一种,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和活体性等特征。安全性大多数表现在:虹膜具有200多个可以有效的进行生物特征识别的特征点,且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采集,相比特征点数量在10位数的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安全级别非常高。高稳定性大多数表现在:人类在出生18个月后,虹膜就已定型,终生不变,受外界气候环境变化、身体变化等影响非常小,是一项很稳定的生物特征。活体性大多数表现在:相比其他识别方式,虹膜是一个,可用来做生存认证。相比指纹、人脸等可能通过3D打印等新技术进行模仿复制的生物特征,虹膜受视神经血管和肌肉组织控制,瞳孔扩散和震颤频率可能随时变化,适用于高安全级别的强身份认证。正是因为这些特性,虹膜识别技术成为目前已有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兼顾高安全性和可推广性的一项重要技术,应用潜力和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非常可观。

  我与虹膜识别技术结缘,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2003年,我从中国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本科毕业,前往英国巴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加入由国际著名图像与信号处理和生物识别学家唐纳德·门罗教授的团队,开始在信号与图像处理实验室做前沿研究。唐纳德·门罗教授是虹膜识别技术最早期的发明人之一,参与制定了虹膜图像数据国际标准。博士期间,我参与欧盟第六框架智能机器人联盟联合研发项目,从事机器人视觉和模式识别研究工作。取得数字图像处理专业博士学位后,我入职世界知名500强公司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总部,任地球物理科学家一职,从图像分析视角进行地球勘探,是当年入职研发总部唯一的中国人。从学习到工作,从研究到应用,从地球物理到虹膜识别,我在数字图像处理领域深耕,此后的职业发展路径虽然行业跨度大,但所做工作的技术原理始终一脉相承。

  此后,我回到中国,创建北京释码大华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虹膜识别算法、软件、产品,虹膜大数据平台研发及虹膜芯片设计工作;创立广西释码智能信息有限公司,入驻广西桂林国家高新区,建立自己的设备生产基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生产……创业之路漫漫,而这一切的起点都要回到2008年那个夏天。

  2008年夏天,与北京“阔别重逢”,让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当年,受国际奥组委邀请,我作为图像处理专家顾问,参与北京奥运会高清视频转播工作。因为这项工作,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久别数年的城市。奥运会赛场上世界领先的信息化设备,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活跃的创业氛围,友好的人才政策……北京的朝气和活力让人着迷。回国期间,我与一些投资人沟通了回国创业的想法和规划。回到英国后,我回国创业的计划得到了爱人的认可和支持。

  在英国的工作生活规律而惬意,北京之行成为打破平静湖面的一枚石子,让我心中涌起了阵阵兴奋和斗志——在英国,我可能会做一辈子生活优渥的技术专家;回中国,我可能为中国虹膜识别技术领域带来创新和变化。2009年,我所在技术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组织颁发的“全球虹膜生物识别系统技术创新奖”,这一获奖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从北京回到英国,中国的投资人始终与我保持联系,回国创业的时机逐渐成熟。

  回国前,虹膜识别技术应用在全世界内尚处在初级阶段。早期的虹膜识别技术存在识别速度慢、成本高、设备体积大等缺陷。但全球范围内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国移动通讯的快速的提升和网络技术应用场景的爆炸式增加,对信息安全和身份识别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虹膜识别技术的优势和发展的潜在能力越来越得到认可。中国强劲的科学技术创新势头和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让我看到无限机遇,我决定放手一搏。

  趁年轻,回国拼一拼!带着这样的想法,2010年,我辞去在壳牌集团总部的工作回到中国,创建北京释码大华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我的崭新事业。

  从最初不到10人的初创团队,到如今200人的员工规模,我和团队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小伙伴”们在一次次通宵不眠、一场场跨国会议和一步步技术攻关中,取得了一些领先世界的重要技术成果,实现了识别速度快、设备微型化、低成本、移动终端硬件零成本、超远距离识别等技术攻关。比如,我们研发的微型化虹膜图像传感器技术,将原本像字典一样大的识别设备,缩小到绿豆大小,这在当时是国际范围内的重大技术突破。我们研发的虹膜识别二合一专利技术,将原有的专用虹膜摄像头和手机的摄像头合二为一,实现了虹膜功能硬件“零成本”的突破,这是一项重大的产业革新。像这样的技术突破还有很多,如今公司已自主研发出应用层面的数十项核心创新技术。从公司创立之初,注重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储备就是我们从始至终以来的方向。就这样,我们在虹膜识别技术自主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建立儿童虹膜数据库,将虹膜识别技术应用到打击拐卖儿童犯罪中;通过虹膜识别设备无密码登陆电脑系统,可实现信息安全登录;将虹膜识别技术嵌入智能锁,应用到千门万户……如今,我的企业来提供的虹膜识别技术解决方案已经覆盖安防、社保、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拥有200多项知识产权,在虹膜识别技术领域抓住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动权,并向一些世界500强公司授权付费使用技术,实现技术出海。在我们众多出海项目中,不得不提到公司参与的印度生物身份识别系统建设。

  就在我回国创业的同时,一项世界上最庞大的生物身份识别系统项目宣告启动。2010年9月,印度启动生物身份识别系统建设,为12亿印度人制作统一的身份证明。在此之前,印度没有统一的国民身份证制度,身份证明多达20多种。该项目通过搜集所有印度人的虹膜信息和指纹信息,为每人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12位身份证明号码。通过这一系统,印度公民的身份证明编号与其虹膜信息、手机号、银行账户相绑定,通过上网进入数据库进行身份识别和手机实时验证,公民可以方便地享受数字化医疗、社保、培训、就业、移动业务办理和网上支付等服务。

  受印度政府邀请,我公司参加了全球招标,并在与全球8家虹膜技术供应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2014年起,公司先后为印度国家团队提供了核心虹膜识别算法、接口标准、移动终端采集模块、活体检测模块、美瞳检测模块、虹膜采集预处理模块、平台接入模块、金融应用模块等核心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2015年,公司技术通过了印度政府组织的膜识别设备测试,以99.96%的正确识别率领先参与认证的7家虹膜识别核心技术企业,排名全球第一。由此,公司成为目前取得印度标准化检测与质量认证的唯二企业之一,也是唯一拥有完整印度国家级虹膜识别认证资质的中国企业。这一项目已成为我公司技术出海的标杆项目。

  如今,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地发展的大潮中,中国积极倡导技术创新,我们自主研发的系列新技术能发挥更大作用,做信息安全领域的守护者、技术创新领域的开拓者,为中国新信息时代数字化建设保驾护航。中国正在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更多发展中国家开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希望我们的虹膜识别技术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脚步,出海远航,变成全球了解中国高新技术的一扇窗户!(高 乔)

  【顶刊论文解读】用“魔法”打败“魔法”!木质纤维素“三素”分离法这样炼成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日前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可以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服务。 作为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中国计量院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大多数来自之一。

  育秧、移栽是人们常见的水稻栽培方式,而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进行水稻直播,是近年来一种轻简化的栽培方式,但也存在出苗率较低的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伸长对幼苗破土出苗具有关键作用,是提供其迅速破土的主要动力。

  在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如何统筹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OpenAI当天发表相关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